山河远阔,只有腊味才懂人生的细水长流
最后更新于:2025-01-06 09:55:19
“寒夜客来茶当酒,竹炉汤沸火初红。寻常一样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。”小寒时节,这首《寒夜》常被提及,出自南宋诗人杜耒之手。宋代生活风尚的素简典雅一览无余,尽管诗人小众,尽管战乱的寒夜格外凄苦,然而围炉煮茶,月夜赏梅,有良友相伴,便可御人间风寒。
一年至此,奔波周旋,是该坐下来喝喝茶了。《花样年华》里,张曼玉和梁朝伟常去吃的地方叫作金雀餐厅,中年疲倦,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,吃着莲蓉包、腊味小煲仔,眉眼之间含着情也露着怯。这广式腊味,甜里带着咸,代表着典型的王家卫式的生命美学——隐而不语,藏而不舍。广东人没有冬天,所以他们的腊味是不用柴火熏的,晒一晒就够了。佐料是蔗糖、酒和老抽。怎么晒,谢霆锋在新西兰拍《十二道锋味》时就示范过,天台、阳台、院子,晒着太阳吹着风儿,都是过年前家家户户抢占的地方。2000年左右谢霆锋初入银幕,走的是青春叛逆路线,爱恨都是传奇,而今,四十不惑,一席围裙,穿梭于菜市和厨房,在一碗广式腊肠面前尽显一脸慈和与温婉。
本图由品餐俊哥提供
腊肉之所以是中国人生活中最有仪式感的美食,是因为无论是晒,还是腌,都构成了一项家庭劳动,这是要过年的节奏,这是岁末年终的集结号。对于湖南的湘西人来说,不拿烟火熏过的腊味多少显得有点不够硬气。湘菜的崛起,得益于蒜和辣椒。蒜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,典型的“一带一路”产品。辣椒到明代才进入中国。没有蒜和辣椒,今天的湖南人不知道怎么炒腊肉。不过,马王堆汉墓发掘了一本竹简食单,放在省博里,记录了109种食谱,和羹、炙、煎、熬、蒸、腊、泡等十余种做饭的套路。制腊味,在没有辣椒的汉代,早已有之。
没有辣椒粉,怎么做?那就是葱、姜、花椒、橘皮和盐豉,这也是传说中的“五味”。花椒粉和高粱酒腌好肉,然后拿橘树叶、松枝、杜仲叶搁在柴火旁边熏。湘西有个葛氏腊味,他们家的作坊熏了三十年腊肉,湘西腊味最老字号,一把迷迭香,把她家的腊肉熏成了腊肉中的香奈儿。
腊肉怎么吃?岳阳人独享藜蒿炒腊肉。一般湖南人呢,菜头炒腊肉便是极好的操作,无论是莴笋头,榨菜头还是芥蓝头,菜头的脆嫩和腊肉的绵厚刚好形成对冲。长沙家里都晒干萝卜,干萝卜炒腊肉也是极好的。湘西腊肉越肥越好吃,一般情况下,蒸常常是不错的选择。我有时候会加干笋或者干豆角一块蒸。腊肉腊肠腊鱼一块蒸,就是大饭店里常见的腊味合蒸。
湖南人有多爱腊肉?湘西乾州古城胡家塘蒿菜粑粑里有专门的腊肉口味的粑粑。长沙福庆街有家招华小吃的春卷里包着的是腊肉。万家丽附近有家“荻烧烧”烧汤粉面馆,除了咖啡加米粉,就是腊味瓦饭,用咸蛋黄腊肉腊肠用小锅焖出来的瓦饭,深得文艺青年的心。
对湖南人而言,万物皆可腊。腊鸡、腊鸭、腊肠、腊猪脸、腊牛肉、辣田鸡……浏阳菜里的王炸就是蒸腊小米肠,伴着干红椒和豆豉蒸,一出锅就能饭扫光。宁乡人做腊鲢鱼也是极出名,叫作炭河腊鲢鱼,要经过先煎,后蒸,再然后重新起锅烧油放蒜米豆豉辣椒粉开汤,放鱼焖煮,再收汁盛碗,号称下酒菜的天花板。
湘颂吉山院子中悬挂的腊猪脸(本图由广州湘颂餐饮提供)
真正吃腊肉的湖南人,不会将腊味限于过年时节。湘西人的腊肉,要么埋在谷仓堆里,要么常年挂在火堂上。广东人的腊味要有汤,比如暨南大学西门外石牌东的腊鸭煲,和江浙一带的风吹肉一样,和冬笋、萝卜、老豆腐一起煲汤,鲜香美味。湘西的腊味必定是干锅,顶级美食就是干豆腐丝腊肉火锅,干辣椒和大蒜叶,一锅红红绿绿。都是腊味,有的人爱的是山河尽收眼底的蒜辣椒香,有人爱的是清汤慢炖,秋水春风,不动声色……
长沙城南有个“老许家大蒜炒腊肉工厂”的店子,招牌就是大蒜炒腊肉,还有就是腊肉炒腊排骨。三肥两瘦,肥而不腻,酥香环绕。当然,他们家还原了一吃腊肉当如过年的仪式感,把火堂、吊锅、鼎罐饭等围桌烤火吃饭的团圆场景打造得喜喜乐乐。
这时候常德人吃饭就喜欢搞起钵子菜。和湘西人一个火锅煮天下不一样,常德人的钵子是一样菜放一个高高的炭火钵子,千叶豆腐、萝卜牛腩、腊肉炖鳝鱼、盐水肉炖莴笋,钵子垒得越多,待客规格越高,吃得烟雾缭绕,酒酣耳热,海枯石烂。这中间,炖腊猪脚的那一钵子香,一般人难以抵抗。
还是宋代,那个和陆游一样爱打仗、爱写诗、爱吃肉的杨万里,这样形容腊肉,“箱刀切下黄水精,玉斧削出红松明”。好腊肉,洗干净,煮一煮,无论切厚还是切薄,都如“红松”一般明亮。杨万里戎马一生,到老,肠胃不佳,躺卧山野,生无可恋,可一见这腊肉,顿时目光涌动,铁马冰河,尽是青春抖擞。
寒冬腊月,一程风雪。时代滚滚向前,生活自是细水长流……
本文转载自新湖南湘菜频道,作者:林铁